《穹頂之下》的七堂簡報課心得

Author:

前幾天,在公司中熱烈討論起了《穹頂之下》,以及關於《穹頂之下》的簡報技巧分析(詳見:《穹頂之下》的七堂簡報課)。

以下為身為天工企劃的筆者,對於這幾年「簡報」發展的心得分享。

1. TED 推升簡報極限

當 TED 越來越流行之後(背後成因或許與資訊爆炸,導致高品質資訊的欲求有關),開啟了人們對於三分鐘或是五分鐘可以傳達多少資訊有了更開放的想像。

而為了製造高品質高資訊濃度的簡報,會開始有 Keynote 視覺指導與製作(詳見:《穹頂之下》(一))也是可以預期的事情。

嗯,或許有一天還會有簡報導演。

而一份量身訂做的優質簡報或許可以賣到幾十萬或是上百萬(想想三十秒廣告、兩分鐘半電影預告片的成本多少)

 

2. 為什麼還需要簡報?

為什麼不能是個電影,或是 infographics 動畫,而非要簡報不可?

個人猜想是,講者能夠製造觀眾第一時間的安心感(有替演講資訊內容背書的角色)。也或許是人們潛意識覺得就算聽不懂專業語彙,從講者的言行舉止至少可以作些可信度的判斷。

人性太複雜了難以分析。但短期看來,我猜「簡報影片」依舊是相對被信任的影片類型。

不過怎麼說呢,好簡報也有可能成為強力的誤導工具。譬如說 raindog 提到的第一則簡報式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後來也被指出影片中的九大錯誤(詳見:ref1 ref2

 

3. 簡報與講者的關係

我喜歡 raindog 提到簡報者與講者的關係:

「這時講者回頭看投影片,就像樂團的主唱給吉他手或貝斯,一小段 solo 獨奏的時間,然後再一起共同演出;
如此的簡報節奏,不但讓聽眾更容易吸收消化,也讓整首樂章變得更多元豐富有層次。」(詳見:《穹頂之下》(二)

這倒是讓我想到擅長跟吉他合唱的 Eric Clapton

 

4. Practice Makes Perfect

技巧歸技巧,可能個人比較老派,覺得超大量練習、多分析成功講者、多替聽眾著想才是穩健成長之道吧(遠目

 

以上,僅供參考
鎧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